Warning: error_log(/www/wwwroot/jingpingqa/caches/error_log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Permission denied in /www/wwwroot/jingpingqa/phpcms/libs/functions/global.func.php on line 537

Warning: error_log(/www/wwwroot/jingpingqa/caches/error_log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Permission denied in /www/wwwroot/jingpingqa/phpcms/libs/functions/global.func.php on line 537

Warning: error_log(/www/wwwroot/jingpingqa/caches/error_log.php): failed to open stream: Permission denied in /www/wwwroot/jingpingqa/phpcms/libs/functions/global.func.php on line 537
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基础文献,请问它们分别包括哪些书籍?[^2^] - 基本常识 - 知识问答小助手,每日更新生活,社会小知识--金品问答
  1. 首页 > 基本常识 >

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基础文献,请问它们分别包括哪些书籍?[^2^]

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基础文献,请问它们分别包括哪些书籍?[^2^]内容如下:

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基础文献,请问它们分别包括哪些书籍?[^2^]

四书五经是中国儒家学派的基础文献,它们分别包括以下书籍:

**四书**(Sì Shū):
1. **《大学》**(Dà Xué)
2. **《中庸》**(Zhōng Yōng)
3. **《论语》**(Lún Yǔ)
4. **《孟子》**(Mèng Zǐ)

**五经**(Wǔ Jīng):
1. **《诗经》**(Shī Jīng)
2. **《尚书》**(Shàng Shū)
3. **《礼记》**(Lǐ Jì)
4. **《周易》**(Zhōu Yì)
5. **《春秋》**(Chūn Qiū)

这些文献构成了儒家思想的核心,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这些经典的学习和研究[^1^][^2^][^4^][^5^]。
Generating answers for you...
{"web_search_results":[{"title":"四书五经(四书与五经的合称)_百度百科","snippets":["四书五经(四书与五经的合称)_百度百科 四书五经 [ sì shū wǔ jīng] 播报 编辑 讨论 上传视频 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展开 26 个同名词条 收藏 0 0 “ 四书 ”与“ 五经 ”之合称。 四书之名始于南宋朱熹,五经之名则早始于 汉武帝 之时。 向为历代儒学子首要研学之书经。 [1] 四书即 大学 、 中庸 、 论语 、 孟子 。 五经即 诗经 、 尚书 、 礼记 、 周易 、 春秋 。 春秋盖由微言大义,故常与其注书左氏传、 公羊传 、 谷梁传 等合集。 中文名 四书五经 外文名 Four Books and Five Classics 释 义 中国 儒家经典四书和五经的合称 四 书 论语 、 孟子 、 大学 、 中庸 五 经 诗经 、 尚书 、 礼记 、 周易 、 春秋 四书确立时间 四书之名始立于 宋代 五经确立时间 五经之名始称于 汉武帝 时 地 位 世界文化、思想史上地位极高 五经字数 诗经40、尚书26(千字) 六 经 原为 四书六经 ,《 乐 》后被焚毁 类 别 汉语言文学 目录 1 四书 ▪ 《大学》 ▪ 《中庸》 ▪ 《论语》 ▪ 《孟子》 2 五经 ▪ 《诗经》 ▪ 《尚书》 ▪ 《周礼》 ▪ 《易经》 ▪ 《麟经》 ▪ 《礼记》 ▪ 《春秋》 ▪ 《乐经》 3 考证 4 价值 四书 播报 编辑 四书五经(14张) 朱熹 分别为这 四部书 作了注释,其中,《 大学 》《 中庸 》的 注释 称为“章句”,《 论语 》《 孟子 》的注 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,所以称为“ 集注 ”。 值得注意的是, 朱熹所编定的《 四书 》次序本来是《大学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中庸》,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。 后人因为《大学》《中庸》的篇幅较短,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,而把《中庸》提到《论语》之前,成了前年通行的《大学》《中庸》《论语》《孟子》顺序。 由于朱熹注释的《四书》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,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,切于世用;又由于以 程颢 、 程颐 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“程朱理学”地位的日益上升,所以,朱熹死后,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《四书》审定为官书,从此盛行起来,到元代延佑年间(1314年—1320年)恢复科举考试,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《四书》之内。 明、清沿袭元制,衍出“ 八股文 ” 考试制度 ,题目也都是出自朱注《四书》。 《四书》不仅是儒学经典,还是每个读书人的 必读书 。 在近代,《四书》还被编入小学、中学教科书。 《大学》 《 大学 》原本是《 礼记 》中一篇,在 南宋 前从未单独刊印。 传为孔子弟子 曾参 (前505年—前434年)作。 自唐代 韩愈 、 李翱 维护 道统 而推崇《大学》(与《 中庸 》),至 北宋 二程 百般褒奖宣扬,甚至称“《大学》,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”,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,便把《大学》从《礼记》中抽出来,与《 论语 》《 孟子 》《中庸》并列,到朱熹撰《 四书章句集注 》时,便成了《四书》之一。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学者 程颐 的看法,《大学》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,是 儒家学派 的 入门读物 。 所以,朱熹把它列为“四书”之首。 大学之道 ,在 明明德 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。 知止而后有定,定而后能静,静而后能安,安而后能虑,虑而后能得。 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,则近道矣。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,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;欲修其身者,先正其心;欲正其心者,先诚其意;欲诚其意者,先致其知,致知在格物。 物格而后 知至 ,知至而后意诚,意诚而后心正,心正而后身修, 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 ,国治而后天下平。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壹是皆以修身为本。 其本乱而末治者,否矣。 其所厚者薄,而其所薄者厚,未之有也。 此谓知本,此谓知 之至 也。 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 如恶恶臭,如好好色,此之谓自谦。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 小人闲居为不善,无所不至,见君子而后厌然,拚其不善,而著其善。 人之视己,如见其 肝肺 然,则何益矣。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。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 曾子曰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! ” 富润屋,德润身 ,心广体胖,故君子必诚其意。 诗云:“瞻彼淇澳, 绿竹猗猗 ,有斐君子,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,瑟兮僩兮,赫兮喧兮,有斐君子,终不可煊兮。 ”如切如磋者,道学也;如琢如磨者,自修也;瑟兮僩兮者,恂栗也;赫兮喧兮者,威仪也;有斐君子,终不可煊兮者,道盛德至善,民之不能忘也。 诗云:“于戏! 前王不忘。 ”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,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,此以没世不忘也。 康诰 曰:“克明德。 ”大甲曰:“顾是天之明命。 ”帝典曰:“克明峻德。 ”皆自明也。 汤之盘铭曰:“ 苟日新,日日新,又日新 。 ”康诰曰:“作新民。 ”诗云:“ 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 。 ”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。 诗云:“ 邦畿 千里,惟民所止。 ”诗云:“缗蛮黄鸟,止于丘隅。 ”子曰:“于止,知其所止,可以人而不如鸟乎? ”诗云:“穆穆 文王 ,于缉熙敬止。 ”为人君,止于仁,为人臣,止于敬,为人子,止于孝,为人父,止于慈,与国人交,止于信。 子曰:“听讼,吾犹人也,必也使 无讼 乎! ”无情者不得尽其辞,大畏民志,此谓知本。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,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,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,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。 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其味,此谓修身在正其心。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,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,之其所贱恶而辟焉,之其所敬畏而辟焉,之其所哀矜而辟焉,之其所敖惰而辟焉,故好而知其恶,恶而知其美者,天下鲜矣。 故谚有之曰:“人莫之其子之恶,莫知其苗之硕。 ”此谓身不修,不可以齐其家。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,其家不可教,而能教人者无之。 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。 孝者,所以事君也;弟者,所以事长也;慈者,所以使众也。 康诰 曰:“如保赤子。 ”心诚求之,虽不中,不远矣。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。 一家仁,一国兴仁;一家让,一国兴让;一人贪戾,一国作乱,其机如此。 此谓一言贲事,一人定国。 尧舜 率天下以仁,而民从之;桀纣率天下以暴,而民从之。 其所令,反其所好,而民不从。 是故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,无诸己而后非诸人。 所藏乎身不恕,而能喻诸人者,未之有也。 故治国在齐其家。 诗云:“桃之夭夭,其叶蓁蓁, 之子于归 ,宜其家人。 ”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。 诗云:“宜兄宜弟。 ”宜兄宜弟,而后可以教国人。 诗云:“其仪不忒,正是四国。 ”其为父子兄弟足法,而后民法之也。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。 所谓 平天下 在治其国者,上老老而民兴孝,上长长而民兴弟,上恤孤而民不倍,是以君子有 絜矩之道 也。 所恶于上,毋以使下;所恶于下,毋以事上;所恶于前,毋以先后;所恶于后,毋以从前;所恶于右,毋以交于左;所恶于左,毋以交于右,此之谓挈矩之道。 诗云:“乐只君子,民之父母。 ”民之所好好之,民之所恶恶之,此之谓民之父母。 诗云:“节彼 南山 ,维石岩岩,赫赫师尹,民具尔瞻。 ”有国者不可以不慎,辟则为天下僇矣。 诗云:“殷之未丧师,克配上帝,仪监于殷,峻命不易。 ”道得众,则得国;失众,则失国。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,有德此有人,有人此有土,有土此有财,有财此有用。 德者本也,财者末也。 外本内末,争民施夺。 是故 财聚则民散,财散则民聚 。 是故言悖而出者,亦悖而入; 货悖而入者,亦悖而出 。 康诰 曰:“唯命不于常。 ”道善则得之,不善则失之矣。 楚书曰:“楚国无以为宝,惟善以为宝。 ”舅犯曰:“亡人无以为宝,仁亲为宝。"],"url":"https://baike.baidu.com/item/%E5%9B%9B%E4%B9%A6%E4%BA%94%E7%BB%8F/96723"},{"title":"四书五经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","snippets":["四书五经 - 维基百科,自由的百科全书 \n 四书五经 儒家 \n儒家思想 先聖先哲 古代儒者 儒家經書 古典儒學 當代儒學 宗教場所 主要聖職 儀式典禮 信仰崇拜 相关事项 儒家文化圈 查 论 编 四书五經 是 四书 和 五經 的合称,是 中国 儒家 的经典书籍。 四書 又稱為 四子書 ,是指《 論語 》《 孟子 》《 大學 》《 中庸 》。 五經 是《 詩經 》《 尚書 》《 禮記 》《 周易 》和《 春秋 》。 在 戰國 時原有「六經」的說法,為《 詩 》《 書 》《 禮 》《 樂 》《 易 》和《 春秋 》,排列顺序为《 庄子 》的《 天下 》、《 天运 》两篇的文内顺序,被出土郭店楚简所记“六经”名与顺序印证。 项羽火烧咸阳宫,除《 周易 》作为术数之书得以幸免,其余四种皆毁。 汉初,汉儒凭记忆与民间幸存之书恢复内容,汉武帝接续文景时已定官学的三种,将其全部定为官学,设立“五经博士”,五经之名正式确定。 汉代整理的“五经”,如果按《 汉书·艺文志 》“六艺略”排列,六种为《易》《书》《诗》《禮》《春秋》以及《论语》《 孝经 》《 小学 》(汉代习称“五”,一般不包含“《乐》”)。 六經中的《樂經》很早就亡佚了,《樂經》在汉代是否存在至今有争议 [註 1] ,《漢書·藝文志》中無此書的記載。 “四书五经”的由来 五经 战国时已有以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为“六经”的说法。 《 庄子 ·天运》:“ 孔子 对 老聃 说:‘我研究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樂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经,自以为时间很长了。 ’” [1] 当时称为“经”的不仅是儒家著作。 《庄子·天下》说 墨家 弟子都读《 墨经 》 [2] ,《 荀子 》中引有《 道经 》。 经也並非都是孔子所著。 后来“经”字神秘化,各 宗教 经典都称为“经”了。 《诗》《书》《礼》《乐》《易》《春秋》六经中的《乐经》很早就亡佚了,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中已无此书的记载。 其他五种著作就称为“五经”。 唐朝时因唐太宗令颜师古考订《 五经定本 》,令孔颖达等撰《 五经正义 》,其孔撰官修的《 礼记正义 》的颁行,突出了《 三礼 》中《 礼记 》的地位(参与《礼记正义》编撰的贾公彦,还主持完成了《仪礼正义》的撰作) [3] 。 四书 南宋的 理學 家 朱熹 取《禮記》中的《中庸》《大學》兩篇文章單獨成書,與紀錄孔子言行的《論语》、 孟軻 所撰寫的《孟子》合为「四書」,依照其想法,《中庸》出自子思、《大学》源於曾子;因稱它們分別出於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 曾参 、 子思 、孔子、孟子,所以稱為《四子書》(也稱《四子》),簡稱為《四書》。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(1190年),朱熹統整這四部書,予以集注,在 福建 漳州 刊刻《四書章句集注》。 他認爲:「先讀《大學》,以定其規模;次讀《論語》,以定其根本;次讀《孟子》,以觀其發越;次讀《中庸》,以求古人之微妙處。 」 [4] 並曾說:「《四子》,《六經》之階梯。 」 [5] 同时《孟子》也成爲經書的一部分,合称 十三經 。 四书五经的顺序 《 庄子 》《 淮南子 》、 董仲舒 《 春秋繁露 》《 礼记 》和《 史记 》中提到五经时的顺序都是《 诗 》《 书 》《 礼 》《 易 》《 春秋 》,到 东汉 时《 汉书 》《 说文解字 》都变成了《 易 》《 书 》《 诗 》《 礼 》《 春秋 》。 四书的顺序最初也不确定,最终由朱熹确定为《 大學 》《 中庸 》《 论语 》和《 孟子 》。 四书简介 《大學》 《大學》原本是《 禮記 》中一篇,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。 傳為孔子後學作。 自 唐代 韓愈 、 李翱 維護道統而推崇《大學》(與《中庸》),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,甚至稱“《大學》,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”,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,便把《大學》從《禮記》中抽出來,與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中庸》並列,到朱熹撰《四書章句集注》時,便成了《四書》之一。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 程頤 的看法,《大學》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,是儒學的入門讀物。 所以,朱熹把它列為“四書”之首。 《中庸》 《中庸》原來也是《禮記》中一篇,一般認為它出於孔子的孫子子思(前483年-前402年)之手,《 史記 ·孔子世家》稱“子思作《中庸》”。 單篇流傳可考者,《漢書‧藝文志》載有《中庸說》二篇,《隋書‧經籍志》則載有梁武帝撰《中庸講疏》一卷。 自唐代韓愈、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《中庸》(與《大學》),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,甚至認為《中庸》是“孔門傳收授心法”,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,便把《中庸》從《禮記》中抽出來,與《論語》《孟子》《大學》並列,到朱熹撰《四書章句集注》時,便成了《四書》之一。 從《中庸》和《孟子》的基本觀點來看,也大體上相同的。 不過,現存的《中庸》,已經經過 秦代 儒者的修改,大致寫定於秦統一全國後不久。 所以每篇方式已不同於《大學》,不是取正義開頭的兩個字為題,而是撮取文章的中心內容為題了。 《論語》 [6] 《論語》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經典。 孔子(前551年——前479年),名丘,字仲尼,春秋時 魯國 陬邑(今 山東 曲阜)人。 儒家學派創始人,中國古代最著名的 思想家 、 政治家 、 教育家 ,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。 《論語》大約在 春秋戰國 時期成書,是後來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。 《論語》是記載孔子及其學生討論內容的一部書。 《論語》涉及 哲學 、 政治 、 經濟 、 教育 、文藝等諸多方面,內容非常豐富,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。 在表達上,《論語》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,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。 在編排上,《論語》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,每一條就是一章,集章為篇,篇、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繫,只是大致歸類,並有重復章節出現。 到 漢代 時,有《魯論語》(20篇)、《齊論語》(22篇)、《古文論語》(21篇)三種《論語》版本流傳。 東漢 末年, 鄭玄 以《魯論語》為底本,參考《齊論語》和《古文論語》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,並加以註釋。 鄭玄的注本流傳後,《齊論語》和《古文論語》便逐漸亡佚了。 以後各代註釋《論語》的版本主要有: 三國 時 魏國 何晏 《 論語集解 》, 南北朝 梁代 皇侃 《論語義疏》,宋代 邢晏 《 論語注疏 》、朱熹《 論語集注 》, 清代 劉寶楠 《 論語正義 》等。 《孟子》 [7] 《孟子》是記載孟子及其學生言行的一部書。 孟子(約前372-前289年),名軻,字子輿, 戰國 中期 鄒國 (今 山東 鄒縣 東南人),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。 是著名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孔子學說的繼承者。 和孔子一樣,孟子也曾帶領學生遊歷 魏 、 齊 、 宋 、 魯 、 滕 、 薛 等國,並一度擔任過 齊宣王 的客卿。 由於他的政治主張也與孔子的一樣不被重用,所以便回到家鄉聚徒講學,與學生萬章等人著書立說,“序《詩》《書》,述仲尼之意,作《孟子》七篇。 ”(《史記·孟子荀卿列傳》) 趙岐 在《孟子題辭》中把《孟子》與《論語》相比,認為《孟子》是“擬聖而作”。 所以,儘管《漢書·藝文志》僅僅把《孟子》放在諸子略中,視為子書,但實際上在漢代人的心目中已經把它看作輔助“經書”的“傳”書了。 漢文帝 把《論語》《孝經》《孟子》《爾雅》各置博士,便叫“傳記博士”。 到 五代 後蜀 時,後蜀主 孟昶 命令人楷書十一經刻石,其中包括了《孟子》,這可能是《孟子》列入“經書”的開始。","四书五經 是 四书 和 五經 的合称,是 中国 儒家 的经典书籍。 四書 又稱為 四子書 ,是指《 論語 》《 孟子 》《 大學 》《 中庸 》。 五經 是《 詩經 》《 尚書 》《 禮記 》《 周易 》和《 春秋 》。"],"url":"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9B%9B%E4%B9%A6%E4%BA%94%E7%BB%8F"},{"title":"四书五经包括哪些书? - 百度知道","snippets":["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,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。 四书指的是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和《中庸》;而五经指的是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和《春秋》,简称为“诗、书、礼、易、春秋”,在之前,还有一本《乐经》,合称“诗、书、礼、乐、易、春秋”,这六本书也被称做“六经”,其中的《乐经》后来亡佚了(焚书坑儒导致),就只剩下了五经。"],"data":{"Date":"2014-4-30 00:00:00"},"url":"https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1238141748788337139.html"},{"title":"四书五经,分别指哪些书籍?_百度知道","snippets":["四书五经:四书、五经的合称,泛指儒家经典著作。 四书指的是《论语》《孟子》《大学》《中庸》,五经指《诗经》《尚书》《礼记》《周易》《春秋》。 《礼记》通常包括三礼,即《仪礼》《周礼》《礼记》。 《春秋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,通常与解释《春秋》的《左传》《公羊传》《谷梁传》分别合刊。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,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。"],"data":{"Date":"2015-5-13 00:00:00"},"url":"https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1669936978890232507.html"}],"question_answering_results":[{"title":"四书五经包括哪些书? - 百度知道","snippets":["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,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。 四书指的是《论语》、《孟子》、《大学》和《中庸》;而五经指的是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、《礼记》、《周易》和《春秋》,简称为“诗、书、礼、易、春秋”,在之前,还有一本《乐经》,合称“诗、书、礼、乐、易、春秋”,这六本书也被称做“六经”,其中的《乐经》后来亡佚了(焚书坑儒导致),就只剩下了五经。"],"url":"https://bing.com/search?q=%e5%9b%9b%e4%b9%a6%e4%ba%94%e7%bb%8f+%e5%8c%85%e6%8b%ac+%e5%93%aa%e4%ba%9b+%e4%b9%a6%e7%b1%8d"}]}
Searching the web for: `四书五经 包括 哪些 书籍`

版权声明: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,金品问答无任何盈利行为和商业用途,如有错误或侵犯利益请联系我们。